亚洲通

图片

亚洲通

图片
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

白虎头村

日期:2024-02-19 10:20 来源:亚洲通:斋堂镇

分享代码_亚洲通

亚洲通

图片

字号:

一、所在方位及建筑情况

白虎头村座落在北京市亚洲通:斋堂镇,是通向沿河城及河北省沙城古道的必经之路。现在的高沿(高铺——沿河城)公路就是顺原来的古道而修。公路的2.5公里至4公里之间有三个自然村:王家、宋家、郝家。同属白虎头行政村。三村的东边是大独山。越过大独山就是灵水村。北边是牛战、王家山、灵岳寺。西边是新兴村、东斋堂。南边是高铺。再越过109国道、清水河就是火村。

基本情况:

现有户数及人口:现在户口在白虎头的有74户,共185口人,其中劳动力70人。

村名的由来

王家村原来都姓王,所以叫王家。后来从椴木沟迁进一家姓曹的形成两个姓。

宋家村是村委会所在地,是三村中户数较多的一个村。位于公路2.7公里处。村落在公路西侧,分台上、台下两部分。台下是旧村,从南向北有一百多米的街道。村内有三处四合院,其余为三合院。大部分是旧式农村建筑,白灰砌石墙,青色扣瓦,木架结构。解放后改建或新建一些新式院落,水泥砌砖墙,红色洋瓦,房的空间较大。村落背靠西山,所以街西的三间西房为正房。地基较高,中间一间由四扇大门组成。

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在村南头及村后边的台上新建一排房式院落,以北房为主房。

宋家村居民以姓宋为主。所以叫宋家。另外还有一大户姓李的,据说是很早以前从灵岳寺迁入的。专有一个李家大院。

郝家村在公路3.8公里处。背靠西山,村前是大沟。沟内有成片的大杨树。村子在河沟西,背靠西山,各院以西房为主。村子分南中北三个胡同,里边有南中北三个院。有两个老四合院,另外还有三个院,是三个自然村中最小的一个村。解放前最多十户人家。一户姓索(后迁东斋堂)外,都姓郝,所以叫郝家。现在只剩两户人家居住。其它因参军参政的人多,都在本市城镇及外省市定居的已到三十多户。

三个主西房建筑较古老,中院的大门很讲究,有门框,门框左右都有装板。清水脊,门腿磨砖对缝,有门堂。从老坟墓地推测,从老祖宗到现在最小的一辈,最少有十四代人居住,说明建村较早。

在郝家村北山上,现有从斋堂直达的公路。王家山人最早来自雁翅镇河南台村,大约在清初,王福寿来到此地居住,婚后生四子,就是王家山村后来的四大家族。村名就是王家的姓氏与山的结合。王家山建村以后,人口倍增。按辈分的排列,福、德、士、尚、勇、进、庭、文、秀。到现在有十二代传人。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,全村人口突破40户,共200人。

王家山村在1978年由白虎头村管辖。村民全部迁到白虎头村。

1940年日本鬼子在斋堂建据点,即有汉奸又有指导班。我区人民对敌斗争坚强,开展了破路、割电线、埋地雷、除汉奸等活动。对敌人打击很大。日本鬼子、汉奸把王家山当成了眼中钉。因此发生了“王家山惨案”事件。在1942年12月12日,日伪汉奸勾结日寇对王家山村进行围剿。42名未被转移的老弱妇孺被日寇无辜烧死。这就是“双十二”王家山惨案。原王家山党支部、村委会立碑一座。现王家山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。“王家山惨案”材料另附。

中共王家山大队支部委员会

1977年9月立

民俗:

节俗:清明节,先把老祖宗请回家(写亡书),各姓有自己扫墓的日子。到那一天,后辈们带上供水到坟上去挂纸钱。(祭祖)。

五月初五(阴历)端阳节,吃粽子,戴艾蒿,曾有一种说法,五月当五不戴艾,死了变妖怪。八月十五中秋节,又叫团圆节,庆祝丰收,全家团圆,吃月饼。

春节,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,从阴历二十日就忙碌起来,准备春节吃的。生豆芽、做豆腐、蒸馒头、炸糕、杀猪、宰羊。过节都穿新衣服,到春节在外边无论干活的、上班的,教书的,等都要回家团聚。初一吃饺子,一大早先给老人拜寿。初三、初四走亲戚,出嫁的姑娘,过节以后才能回娘家。(这是旧社会的规定)在腊月三十那天各街中或家庭院中生一大堆火,供村民守岁。各户贴对联,挂红灯,王家有两棵大槐树,每树挂一个大灯笼。小孩们搭纸糊的小灯笼串门。三十晚上热闹极了,有玩天九牌的,玩麻将的,迷语守岁,放鞭炮。

正月十五我村原有大鼓会。

婚丧嫁娶:

我村原有公用花轿一顶。有娶媳妇的用花轿抬新娘。男女结婚,要有媒人,先批二家,后换帖子,下茶,说信订婚最少四十天,一两个月即可结婚。结婚那天新友们都要出份子,摆酒席,第二天回门,新郞到新娘家住4-8天。生了小孩要作满月,男妇两家亲友都来祝贺。

有人故去,根据各家情况,一般三天埋葬,也有五天的,七天的,九天的,亲友都来送葬,并有辞丧观灯仪式,还有请和尚来念北,有钱人家还要请乐器班子大闹一场。子孙都要穿麻带孝,有大孝,小孝。大孝一身白,小孝就是在腿上绑白布带。还有的人家糊牛,马,船,童男童女。这些在三天时到五道庙烧掉。埋葬后过三天还要封三,子女写上书挂上纸,如两口中有先去一人还要圆坟。先去的只砌半边墓。第二年为死者的新坟,亲友都来,这样就算对古故去的人一切结束,每年清明后辈们去扫墓。

传说故事:

其一、“人助牛虎斗”确定了“牛战”“白虎头”的村名。

北有牛战村,东有灵水村,西是白虎头三村,中间有一个大独山,在很早以前,这里的人数不多,居住分散,农民开荒养牛种地。当时山林密布,野生动物很多。据说,白虎头东边大独山半山腰有个大胡同的地方,那里有个山洞住有一只猛虎,经常下山找食物吃,找水喝。

牛战村民养着一头很凶猛的公牛,一到冬季,主人把牛赶出家门就不管了。到晚上牛自己回到家里,有一天晚上牛回到家里,牛主人突然发现牛很疲倦,而且牛毛汗滋滋,肚皮血淋淋。牛主人感到很奇怪,想搞个明白。从第二天起牛主人暗中观察牛的去向及行动,牛出家后,主人就爬上能看到三村的大独山,经过几天的察看,有一天,终于发现牛在白虎头村附近和一只老虎正在搏斗,双方都不示弱,都想用尽全力战胜对方。一个又一个的会合双方都精疲力尽再无力气斗下去了,双方都在后撤,到晚上牛回到主人家,老虎奔向老虎洞方向。

牛战人助牛杀老虎。牛主人看到了牛虎斗的全过程,决定设法助牛一臂之力战胜老虎。牛主人把两把尖刀绑在牛的两个犄角上,又上山跟踪观察。一天主人终于发现牛和老虎又在老地方搏斗起来,看到牛和老虎用足力气开始接近,只见老虎首先凶猛向牛背扑来,这时牛早有戒备,猛一转身,一低头把双角插在老虎的肚皮下,再用力往起一挑,双刀把老虎的胸膛劐开了。老虎倒在地上,牛胜利了。

白虎头人设计使牛自取灭亡。白虎头人知道老虎被牛双刀劐死后,商议了为虎报仇的计策。他们把死虎皮剥下,再把带头的虎皮披在宋家村李家门口的碾砣上,过了几天牛果然又来到白虎头村。当牛发现那只假老虎时,谋足了力气对准目标猛向老虎顶去。看到老虎没回来,牛就多次向碾砣撞击,结果牛自己撞死在碾盘上。

由于人的帮助,牛虎双亡,从此以后牛主人村叫“牛战村”。虎在的村叫“败虎头村”。两个村名就是这样产生的。生来宛平县把“败虎头”改为“白虎头”。

其二,猪名的传说:在白虎头沟;三村之间,公路两旁的半山坡上,趴着一些独石,形状为圆形,颜色为黑色或黄黑色,有的单独一个,有的成双成对,有的三、五成群,大小不一。形状独特,有的像猪有的像龟,有的像黑面大馒头。细细观察你可想像出很多动物或实物。最大的一个独石,稳坐在宋家到郝家之间的娘门涧沟的东山崖上,另一个较大的在宋家村后的山坡上。

这些独石的形成有一个传说故事,据说,在很早很早以前一位老翁赶着一头怀着小猪的老母猪,从斋堂方向路过白虎头向沿河城去。当走到现在高沿公路一公里处,老翁发现母猪要下小猪。老翁急忙把猪赶到路旁的一堰地里。到晚上老母猪产了一群小猪。老翁看到这群猪仔活蹦乱跳,打心眼里高兴,这时天色已黑,老翁感觉有些疲劳,躺在地上就睡着了。

天亮了老翁也醒了,睁开两眼一看,身边的大母猪和一群小猪全都不见了。老翁顺路往北找,一头猪也没发现。所看到的是沟里边及沟两旁有不少大小不一,形状像猪的独石。

后来就传说,这些独石是猪变的,稳坐娘们涧沟东山崖的一个大独石就是母猪变的,它爬到最高处是为了看管它的小猪仔。从此,人们把三村之间的独石叫“猪石”。把老母猪下的小仔的那堰地叫骡(母猪)猪堰。

其三、“响石堂”的传说。从郝家村往北在王家山的脚下,有一个大沟叫“老虎石巷”沟。在沟的最里面有两个石堂。一个叫鸽子石堂,因为里面常住野鸽,一个叫响石堂是怎么回事呢?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戏班子要到某村去唱戏,当经过这个大沟时突然下起暴雨,戏班的人马上到这个石洞去避雨,雨越下越大,洪水从山上流到沟里,把石洞淹了,戏班子的人全死在里面。到后来在阴天下雨时,人们经常听到唱戏的声音,还有的人说:见到人影。现在人们把这个石洞叫“响石堂”。

其四、一对金鸽飞走了。从宋家村经过峡窄的娘们涧沟将要进郝家村时,西边的高山叫坐鞍梁,东边的高山叫鹰嘴岩,上边有一排像磨嘴的岩石。据老人们传说,上边原有一个大鹰嘴,后来南方叫蛮子的人路过发现鹰嘴的下面洞里有一对金鸽,他想盗走。他就一锤把鹰嘴砸掉了,两只金鸽也吓跑了。老人们说,这两只金鸽如果不飞走,郝家村要出两个大人物。

白虎头村大事记:

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,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开荒种地,发展生产,投入解放战争的斗争,支援前线,拥军优属。

1946年土改工作队进村,搞土地改革。

1947年土改复查,纠正土改中出现的问题。

1948年1.开展扫盲工作,组织妇女学文化。2.宛平县政府办事处及司法科搬到王家和宋家。

1950年1.因雨量过大,发生了历史上少有的山洪暴发,白虎头沟的土地、树木受损。2.因东西北山村发生泥石流,宛平县立北山高小搬到白虎头王家村。

1951年1.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,白虎头组建两个互助组2.宛平县立白虎头高小撤销,和东斋堂中心小学合并。

1952年,白虎头办起一个22户组成的大互助组,后来发展成初级农业合作社,社长宋文通。

1958年1.农业合作社改为生产队,由人民公社领导。2.农业生产大丰收,搞大跃进,农民吃集体食堂。3.在白虎头沟建水库一座。4.在北大下放干部的帮助下,建了锅砣机发电,建立粮食加工厂,农民首次点上了电灯。

1966年—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。老书记宋文忠去世后,由刘翠芳担任书记。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由宋玉民,郝显庆任支部书记。75年刘翠芳任党支部书记。

1976年1.大队开煤窑一座。2.修了王家至宋家的路,通了小农用车。3.在宋家打了一口深水井,王家宋家安上了自来水。

1978年,宋家村后台开始建住宅。1991年,退耕还林,全村集体栽枣树200亩。

2004年,在水库下,搞“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”工程。

2006年,1.建村医务室三间。2.村委会装修办公室,硬化院子铺砖。3.硬化村委会前广场780平方米。4.宋家村主街道及胡同铺了石板路。

2007年,1.5月份宋家后台砌了大墙。2.7月份各户改建水冲厕所。4.8月份建党员活动室200平方米。5.各村建了封闭式垃圾池。6.建健身场所。

新农村建设及发展远景:

在党的三农政策指引下,白虎头村无论农业生产还是旧农村改造,公共事业建设等方面,都有了新的变化。农民生活逐年提高。

首先,“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”改变了以单纯种粮为主的旧传统观念,完成了白虎头沟南段的小流域治理工程。打了深水井两眼,建了蓄水池,自来水管安到枣树园。1991年后建起了百亩枣树林果园。新栽枣树200亩,现在已有收益。

其次,在旧农村的改造方面,在政府的帮助下,重新装修了村委会办公室,硬化了大院。新建了医务室。村委会前780平方米的广场水泥硬化。新建了党员及村民活动室。正在修建健身场所。宋家村100多米的大街及主要胡同铺了污水管道同时铺上了石板路。各村都建了封闭式的垃圾池。后台砌了百米石头墙。修建公共厕所两个。

村民各户在政府的帮助下,改建水冲厕所。各户改造传统的土炕,搭吊炕。又美观又保暖,又省燃料。有的村民改造旧房,建新房,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。

发展远景: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,打造特色农林业生产品牌。以王兴四经营的“白虎头小枣基地”为样板,改良枣的品种,科学管理创建特色果品基地。另外,拯救老祖宗留下的核桃树。加强管理、浇水、整枝,重新长出新枝叫老树重新发挥活力,为后代谋利。

二是,利用自然优势,发展养殖业。利用山场广阔,荆花多的特点,发展养蜂业。还可养鸡,养猪,这些都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。

三是,利用自然环境优美,交通方便,夏委气候凉爽、空气新鲜的优势,起动“办度假村”的工程。加强领导组建合作小组,可以一户也可几户联办,把大批空闲的房屋利用起来。搞内装修,增添必要的设备。重要的是培训管理人员,走出去学习管理方法及外村的经验。条件具备做好宣传,吸引城镇离退休老人夏天到农村来度假避暑。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,而且活跃农村生活。

四是,创造条件发展旅游业。这项工作和办度假村综合发展,使来客有吃、有住,还要有玩的地方。首先开发大独山爬山业:三村东边的大独山也是一景,修一条通向独山的人行道。游人可以在山顶观看斋堂川全景。

另外,开发郝家村北的老虎巷沟,形成一条革命传统教育路线。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百姓住过的草窝棚、土窑洞。修一条通往五家山的人行道,参观“王家山惨案”革命传统教育基地,办好王家山旅游点。顺路可以参观自然风光,如小水库,古石洞等。

五是,枣园形成规模后,开展“白虎头金丝小枣”采摘节活动,吸引游客到白虎头来。

六是,组织客人到周边旅游点参观。“农家乐”人多了可以组织他们旅游。如:参观“宛平县烈士纪念碑”,沿河城的珍珠湖,爨底下古村,灵水举人村,火村的“双龙峡”,马栏,西斋堂,原职高三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参观黄草梁,百花山风景区等。

?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北京市亚洲通: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