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通

图片

亚洲通

图片
登录 智能问答 长者版 移动版

柏峪村

日期:2024-02-19 10:24 来源:斋堂镇

分享代码_亚洲通

亚洲通

图片

字号:



村名柏峪村所属乡镇斋堂镇

位于斋堂镇西北部,距镇政府12公里,距109国道85公里处11公里,海拔高度为825米,村域总面积为3.28万亩,170户412人,主要植物以乔木为主,属于原始次生林,主要农作物有玉米、谷子、豆类、亚温带作物,主要特产柏峪扁(扁,甜杏核),原产柏峪村上臭虫湖沟,又名“臭虫湖”,柏峪扁仁口味纯正,果实饱满,仁可撂,远近闻名。生产柏峪扁已经成为主要产业。

大自然造就斋堂谷地与西山,深厚的底蕴,45亿年以前,(强烈的地质变化,华北地区下沉为海,形成沉积岩、白云岩、沙页岩,距今1.5亿年时京西全部升为陆地,按着燕山运动,清水尖、百花山、岩浆出,埋藏了丰富的煤炭资源,元古植物形成煤层,而柏峪高山草甸黄草梁则成为白云岩为主的山体,顶部形成了十里坪,再加上明代修建的长城和天津关口,形成了少见的古朴壮观的风景线。

柏峪既成为交通古道要塞,自此,由于军户的长期居住,逐渐形成了柏峪村。

村落形成:

这里是典型的军户村,村北一公里处设有“天津关”(又名天井关),历代王朝在此设关建隘,派兵驻守,旧可通行,今皆囚石垒壁,都指挥史司,拨军把守,天井关于明景泰二年(1451)建有正城,堡城,北过门守口官公廨,直到清末尚有“额外外委”领梢人马住防此地,随着守关军士所在,柏峪村曾有杨家、牛家、张家、马家四大户,由于地盘之争,牛家将张家、杨家、马家全部吞并,成为牛家村,现有遗址所在,由于牛家在天津关口招兵买马,集草屯粮,抢劫商道过往财物,有占山为王反叛之心,经明朝宰相刘伯温(明初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)夜观天象算出,秦明朝庭,皇帝发兵在牛家村对面敦台驾上土炮,一夜之间,将牛家轰平,后人逃至河北省矾山一带,现有后裔,明末有谭、刘、陈、王四大户到柏峪村居住,谭家在井坡子,刘家在挠坡,陈家在大单台,王家在湖根分片居住,当时村上也有韩家、陈家居住,以王家为主的几大姓,均属守口军户,并附有家属同垦开荒,逐步发展迂徏,统为一村,据《宛署札记》记载的柏榆村是由于长城内外,十里之内,不能有植物生长,因此,累年派兵烧山,好端端的一沟柏树、榆树自此消失,只留下书中记载的柏峪(柏榆)村之名。

生产、生活、民俗标志性谚语

用具

古老的柏峪村一直延续着日出而做,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,多年均以耕种农作物为主要生活来源,农用工具均以古老的自制而成的如:木梨、种轼、罗谷柄、石碾、石磨、石臼等生产、生活用具,也有多种民间手工艺,如毛匠、皮匠、木瓦匠、烧炭、烧瓦、烧砖、烧灰等,这些曾经兴盛的行业现在已经基本消失。

食俗

由于地处北方,多年干旱,本地人民的主要生活食物来源是玉米、谷子等粗粮,但通过人民的智慧,粗粮细做,产生了当地独特的著名小吃,如圧饸饹、糗糕米、炸甘菜、桃仁粥等若干农家特色饭。

吃黄豆米饭则成了丧事的特定食物,从而也派出了很多相应的谚语和无形的规矩,如吃饭时的座位,长糼有序、分辈落座、男女有别,标志性谚语有“陈半夜,刘点灯,谭家王家摸星星(说明柏峪人起早贪黑辛勤劳做)”。

军户民俗

由于以军户为基础,柏峪村随之产生了特有的民俗现象,在崇拜上,以象鼻、象体为重点,简单说一句,象鼻、象体是护军的神灵,并崇拜太阳神,在古庙的大墙上还镶嵌上太阳的代表神像,俗称“阳阳儿”。

在举办丧事过程中,仍保留着军队才有的不哭坟头的习俗。

既有“婚丧嫁娶,邻帮相助”,“娶媳妇盖房大伙帮忙”的良好习俗,又形成约束人们言行的谚语。

婚嫁方面延续至今的有列执单、请账房、拜三堂、下马饭、连三席、缘份饼等特殊习俗

在丧葬过程中,有请故神、报命(五道庙)、观灯、封三、送七纸、镇头幡,延续了姜子牙五豆去鬼之说。

文化遗产:

柏峪村有独特的燕歌戏、山梆子、蹦蹦戏以及民间小调,共有剧目50多个,小调若干,

柏峪燕歌戏乃是一独特剧种,据传说有400多年历史,民国年间,老艺人们曾到北京戏院唱过戏,前些年,由于老艺人老龄化严重,加之人员外流严重,燕歌戏几乎面临灭绝,2004年党支部不惜人力财力,下决心拯救燕歌戏,到年底已整理剧目15个,排练剧目4个,可与观众见面,并在亚洲通:区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,举办了“柏峪社员剧团”成立挂牌仪式,2005年3月到相关单位正式注册了以燕歌戏为主的“柏峪社员剧团”,更让人高兴的是谭怀盈同志精心组织各种材料,精写答辩论文及各种文字材料,并有各相关单位的大力帮助,到2005年底,经专家机构论证,柏峪燕歌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,该剧种号称南北九腔十八调,艺术行当函盖生旦净末丑、诗曲媚俗白、说唱念坐打、吹拉弹唱走,柏峪剧团历届板主有谭志广、谭兴选、王延柱、陈连顺、刘兆通、陈登金、刘景春、陈永录。

在教育方面也曾有三位秀才即:王显灯、谭显文、陈文奎,村中最出名的秀才是陈文奎,由于面试时未能进入举人行列,但对当地文化事业,教书育人做了很大贡献,民国30年前,陈文奎就在私塾任教,村中念过私塾的有王永春、谭永荗、王汉山、刘丰林等十余人,30年代后开始念高小,村中大部分人到田寺、西北山、白虎头念书,村中一直断断续续也有小学,张文纲、宋良左、肖进宝、刘丰明、王文会、陈树会、谭怀宝、王腾翱、尚元荣、尚金琴、杜宏奎、杜春英等在村任教,到40年代后,国家就较注重教育,村中设置教委会,谭应举、刘丰训曾担任过教育委员,到六十年代,村中学校开始逐步规范化,农业学大寨期间,是柏峪村人口最鼎盛时期,总户数170多户,750多人口,也是教育发展的最高潮,发展到从小学到农业高中,全校生员达200多名,改革开放后,由于教育体制改革,优化教育,逐步发展到现在连学前班都没有。

医疗卫生方面:王姓中医世家自建村后就有老中医王廷训给村民治病,后传子王汉池、王汉明行医,徐麻长、谭应举、也曾从,老中医王汉池在宛平县榜上有名,名列第三,1967年,以集体形式集资共办成立了村合作医疗,称医生为赤脚医生,初期有王汉池、陈有仁、陈文增、谭怀林、王安民、陈文艺等,为村里的医疗事业做了很大贡献,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,医疗备件的不断提高,村中就医者有限,合作医疗一时中断,直到2005年合作医疗机构恢复。

文物及遗址

柏峪村有大小庙宇十余座,各有各的传说。

大庙有正殿、偏殿、前殿、钟楼、山门围墙,正殿是娘娘庙,供有观音、地藏、文珠、普贤四位菩萨,正殿还供有然灯神像,右偏殿是老爷殿,供有关公,左边是关平,右边是周仓,前殿西侧供有牛王、马王,前面站着童子(红孩儿)。东侧是龙王殿供有龙王神像,房檀上有四条古龙缠绕,钟楼内有大钟一口,钟声响亮,响彻四野,能传十几里,传说大钟有天旱齿、天晴齿、村内出事齿,各齿都有神奇功能,不管天旱、天晴、村里要出什么事,各钟齿都有不同的征兆反映。

其余九座小庙有五道庙(小庙)、观音庙(观音台)、镇物庙(花皮港口)、虫王庙(龙口港涧)、山神庙(上台沟台上)、山神庙(石嶺鞍)、娥皇庙(臭虫湖口)、老爷庙(天津关水泉上)、山神庙(庙道后)。

关于兴建这些庙宇有些传说,大庙山门面对五道庙,五道庙正对观音庙,观音庙正对镇物庙,镇物庙正对秃头山(秃头山是川底下麻花南梁的一个山头,似一偷人模样,修好这些庙后,免去我村不偷,这是其一,其二陈家坟有一崖头似虎头,虎头扭向柏峪村,对柏峪村不利,修好这些庙对虎头起到了震慑作用,其三柏峪村老出官司,请高人看后,说在上台沟台上修一小庙,村里就不出官司了,修好后,果然如此,村里比较安定。大庙是一个很有灵验的庙,祖传至今有真实的故事,抗日战争时期,八路军为制造炮弹,大钟被砸,黄草梁、杨树台子至今还有残余的碎钟片。

古道柏峪村曾有皇帝大战蚩尤之路,京西古道天津关段西奚皇妃古道、柏峪寺古道四条古道。

古长城基敌台:(又名七座楼),是隆庆五年至万历三年(1571——1575),由兵部侍郎汪道昆、杨、刘应节主持,依次建成。由沿河城守备管辖的40里的城墙,共有敌楼17个,黄草梁上有6个,加上原有的实心楼(修建年代不明)共七个,每楼50人,器械简单精良,可攻可守,准备充足,粮可度月,马道城垛,藏身楼阁,一声令下,可保江山。

古战场:黄草梁。上市皇帝蚩尤大战的古战场。也是明代的古战场据《明史》记载,将军谭伦、戚继光在山沟峡处设立车坪,备车一辆,四人管理,结成方队,用树枝炸于窄处,敌兵至,火器兵在前,长勾手在后,马步兵在中央,现在的石险为断道放火的地方,车坪为存放火器车的地方,马圈为存马处,下面还有兵器仓库,在柏峪村北还有校场,也就是练兵场。

古战场在《25史》记载,在辽宋征战中就有了柏峪村,大辽、金、宋交战中,金撒刺达攻下天津关,直抵幽州(北京)城,迫使萧太后败走古北口,至今明代的古砖窑、古瓦窑、古砖场、古焰火敦台尚存,还有鲜为人知的地道,牛家村遗址。

古树:

迎客双松古道上多处存有对过往商客迎送古松,挺拔翠绿,双生双长,南边松树口有两棵古松,北边天津关山崖也有两棵古松,同摇同舞,喜幸迎客,不进村先见松,叫人心情愉快,北边古松人称千树,又称钱树,也就是说,树千年能生钱之意。

自然景观:

柏峪村自然景观有护村石人、象鼻石门迎客双松、十里草坪、井坡龙头、靠山照庄。

护村石人:去黄草梁游玩,经川底下,过南暗口一线天到柏峪村,首先看到一个石人在路西半坡之上(牛台石人),高耸的石人正坐在太师椅上,双手合十,边眺望路上行人,为村民进行祈祷。另有一石人,位于北山根(村中公墓)三岔路口上面,面向东,严肃的守候着进村大路的动静,令人望而生畏。

象鼻石门:在著名古关隘天津关北部,有一处奇景,看到一头下山的神象,鼻子插入沟中饮水姿势,一条山路从象鼻子下通过,映入眼帘的杜鹃花、刺梅花、丁香花、六道花竞相开放,道北山路蜿蜒而上,乍一看几十丈的悬崖无情的挡住视线,绝无路径可寻,但成行的游客都消失在无形之中,原来在半山崖中,还有一个半掩的石门,可畅通无阻,在此可再次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靠山照庄:柏峪村靠山是金字塔形,伸出两条长臂,拥抱着整个村庄,俗称南头,北口觜,称左青龙,右白虎,每到太阳落山,就形成了金字塔倒立,霞光覆盖全村的景象,雨后有白云断山奇景。

井坡龙头:柏峪村东面的井坡山泉,建设别具一格,共有五处水眼和三条护井台阶,三层台阶成为鼻部褶皱,下井为龙口部,整个布局形成逼真的龙头,成为该村风水宝地。

十里草坪:村北巅峰黄草梁古称皇妃梁,顶峰称天接梁,与天相接之意,海拔1732米,围绕四周皆十里草甸,三季百花竞相开放,草齐胸面,厥类、种类、苔类植物齐全,野生动物不时出没,各种鸟类不停鸣唱,可观东妙峰、西灵山、南百花山、北悬珠之景,北看官厅水库,如皇冠明珠悬挂在半山上,大有身居十里坪,一览众山小之气概。

人文景观:有巅峰七楼、异楼村标、文化长廊、红色记忆、民俗抗日展室。

巅峰七楼:明洪武三年,在居庸关过沿河口以西,修空心敌台200余座,黄草梁上有六座,实心楼早已存在,共有七座楼。

异楼村标:村中的六十年代初建的二层楼房,下层均石垒结构,拱券型,类似陕北窖洞,冬暖夏凉,可用作仓库、车库,第二层是九间七檩,前插廊,木石结构,前门面,木窗棱,满装修,廊道是木栏杆,此建筑美观大方,雅俗共赏,是村中的标志性建筑。

文化长廊:经过村主街石板路,往两侧墙上看是2001年两委班子?文化长廊:经过村主街石板路,往两侧墙上看是2001年两委班子配合旅游发展,增加柏峪村文化底蕴,墙面抹好后由本村教师贾秀俊书法的山水画、毛主席诗词等组成的文化长廊。

民俗抗日展室:楼上是民俗抗日展室,在此可看到祖上生产、生活用过最原始的工具和用具,抗日展室可看到刘玉昆烈士用过的灯具、牙具和打日本缴获的棉大衣、战刀等和战争年代自制的石雷,经市区有关领导参观后称其极有规范和珍藏价值。

柏峪物产有铁、其石、烧灰、其土烧砖、烧瓦、核桃、尤其以柏峪扁早已成为特优之果品,石盘窝的石板相当出名,形状较规范,面质极佳,搞建筑做阶条石用,民国年间,石盘窝的石板进过北京城,极有开采价值。

药材:柏峪地处深山区,大部分属于腐殖质很厚的黑土地,药材资源丰常丰富,村上挂的有山杏、山桃、核桃、酸枣,五谷杂粮有黄豆、绿豆、红小豆、荒山野岭上的药材有党参、川山龙、柴胡、远志、苦参、苫草、苦苣菜、苦蔓菜、刺玫瑰、刺槐、小根蒜、野决明、大麻、天南星、曼陀罗、柴苏、藜芦、夏枯草、蛇葡萄、马齿苋、地蛋烟草、薯预、芦苇、大黄、丹参、白术、白芍、防风、桔梗、黄苓、黄连、蒿棠本、枸杞、连翅、牛旁子、车前子、鬼针草、益用草、刀豆、金莲花、猪荃、萱草、黄芩、生地、沙参、天麻等,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268下乡医疗队一行30多人,这其中各科学科的名医都有,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,他们走遍了黄草梁的山山水水,采回药材若干麻袋,据这些名医行家验证,黄草梁地区的药材有279种,

关于牛家村传说:牛家是明代初期守军家属的后代,当年住在天津关附近,牛家宅院很好,宅院后面靠着地名叫九龙鞍,前面对地名叫凤皇崖,风水先生称其后九龙朝一凤的宝地,宅主人家可以兴旺发达,牛家在此建宅后,以养马为生,牛家有两座马圈,一处在松树外,一处在山神庙后过,马圈的那两棵松树是牛家的摇钱树,聚集了牛家的风水灵气,牛家怕人偷砍就在树上钉满了铁钉,这样虽然别人砍不了,但树也长不起来,从明至今已经几百年了,这两棵松树还是那么大,牛家因养马而发了家,因为牛家的马群出圈时是99匹,入圈时再数却成了100匹,每天都有野马加入马群之中,牛家的马就越来越多,也因此而成了财主。

抗战烈士、复员军人、知名人士:

刘玉昆抗战死去的无辜村民,抗日战争时期张巨银、王汉民、贾秀仕、李兴民、李兴宝、刘进田、陈文银、刘玉安、王汉仕、陈万富、陈文芳、陈文善、谭应润、谭永普、谭怀德、刘景茂、谭天来、刘玉昆、刘玉才、韩志信、谭怀信。

抗美援朝时期:孙万宝

柏峪村老复员军人:刘丰图、刘丰占、王汉山、王永恒、刘丰春、陈树桐、杨宏仕、张景全、谭永茂、谭永玲、贾秀功。

刘玉昆抗战中死去的无辜村民,1938年日本从黄草梁下来一天无故打死的村民有陈登年、王汉森、谭吉秀、刘景秀。

柏峪村知名人士:陈文通(老红军);王汉奎,抗战时期外十三(今永定)任地下党书记;王永茂,六十年代时任山西省总工程师;陈树玲,七十年代时任青岛市委书记;刘丰寨,七十年代时任吉林森警支队政委;王纯,一九七五年前任蔚县县长;王永会,一九九三年前任二炮部队师长;王庆云,一九九五年前任亚洲通:组织部部长;王智慧,二零零三年至现在任亚洲通:副区长。

柏峪村大事记:

据传和有关记载,黄草梁上曾修过燕长城、秦长城、汉长城、明长城。

唐代末,天津关口,以驻兵修成(刘仁修)

撒刺答辽代占据天津关口

明代,刘应节、翁万达,杨愽修城高山六座,包括实心楼(修筑年代不明)共为七座楼。

清代末仍有朝庭额外外委人员驻守

一九三七年成立以打击土匪保卫宛平县政府为任务的巡防所,刘玉昆任所长。

一九三九年成立了第一届中共党支部,支部书记刘玉才。

一九四〇年口外董六杰,土匪、日寇来柏峪烧房十二次,斋堂日伪来柏峪烧房七次,将九百多间房屋烧得还剩六间半。

首届农会成立,陈万荣、陈登楼、张巨金等任职。

一九四二年日寇来柏峪安据点、修碉堡、烧杀抢掠。

一九四七年实行土地改革

一九四八年复查与纠偏

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谭应任书记,王永元、王永明、王永安、任委员,在斋堂是建团最早的村。

一九五〇年发大水,冲毁土地375亩,造成人员伤亡2人。

一九五五年——一九五六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

一九五七年并入燕家台乡

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,社员生活食堂化。

一九五九年大批青年劳动力输出,发生三年灾荒。

一九六二年撤销燕台乡,柏峪归为斋堂乡,燕台归为清水乡,对所有制单位进行调整,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,解散食堂。

一九六三年,首都钢铁学校帮助黄土岭泉水引入村内,村民第一次用上自来水。

一九六六年修通川头湖,柏峪通了车,上半年四清,下半年进入文化大革命运动。

一九七年全村通电

一九七二年、一九七三年修成村子南北现行公路,把原路改建粮田。

一九七四年把牛家坟改为公墓

一九七七年实行大队核算,刘景春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。

一九七八年刘景春当选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

一九八二年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

一九八三年取消大队、生产队、管理体制。

一九八七年——一九八九年打臭水湖机井

一九九一年完成机井配套,自来水入户工程,小学校撤销。

一九九三年建百亩杏扁基地

一九九五年底,亚洲通:印刷厂厂长郭兴华开始对黄草梁进行初步的微量开发旅游。

一九九七年一月,区档案史志局在柏峪举行文化大赶集,举办《黄草梁》出书发行仪式。

二〇〇〇年将柏川段公路修成标准路基

二〇〇一年一月,区帮扶单位、亚洲通:文委帮贫为柏峪村赠双排农用车一辆,使柏峪村告别手扶。

将主街道铺成石板路,涂鸦两侧街墙

二〇〇三年柏川段柏油路正式通车,村上主街规范铺墁。

二〇〇四年开始拯救恢复柏峪燕歌戏,山梆子戏,完成上下涧水利的配套,对河路进行全面污水处理。

二〇〇五年三月成立股份制社员剧团,并办理了合作经济组织法人执照,年底经专家评审,柏峪燕歌戏被列为市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,区文委出资5万元为剧团购买了戏装、鞋靴道具等,创建市级卫生村和三级连创、区级五个好党支部。

十月二日在柏峪举办了北京市纵走大赛

年底村建成医疗卫生室、老年活动站、图书室、妇女活动室、会议室、办公室,并投入使用。

二〇〇六年把斋堂、川底下、柏峪、黄草梁定为全国纵走大赛基地。

十二月份市文联书法家、艺术家到柏峪举办文化下乡边区行文艺宣传活动。

近期村中变化:

有了对黄草梁微量开发,机井、自来水入户,川柏柏油路的正式通车为基础,加之党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,在区、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下,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交通方便了,黄草梁的知名度越来越大,游客日益增多,农家乐接待户逐步规范增加,村中建成了旅游环卫公厕三座,垃圾池五处,村中550米主街,污水得到了处理,500亩杏扁地被列入标准化示范基地,成为村中基础产业,村子周边得到绿化,村集体经济,村容环境,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观,优美的环境,丰富的文化内涵,众多的文物,美丽的自然风光,古老的民居,尤其是古朴的山区民俗民风,构成京西古道上一个集观光、旅游、住宿、就餐、渡假、休闲、民俗娱乐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旅游渡假村。

旅游资源开发前景:

柏峪村有丰富的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、历史文化古迹。更有奇特的地质地貌(臭虫背涧下边有一处断裂带形成的山间移挪)是革命老区,无数的斗争故事和遗物又含古老的民居民俗及民风,保护自然生态原始次生林应成为当地人民重要任务,农家乐日接待能力300人次,以上接待质量,精心打理会让人大吃一惊,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戏,为古村又增添永远的色彩,很难在别处浏览,柏峪村最终发展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,以历史古迹为亮点,以农家乐为家庭基础产业,发展柏峪扁为观光采摘基地,宣传抗日斗争为主要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新格局,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构建和谐,开拓进取。

?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北京市亚洲通: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