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亚洲通:教育委员会

专栏首页 > 业务动态 > 部门动态

索 引 号:11J005/ZK-2025-000067

公开责任部门:区教委

信息名称: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出版105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在京举行

文   号:

信息有效性:有效

生成日期:2025-10-09 14:42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14:43

内容概述:

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出版105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在京举行

北京西山,这片被誉为“中国地质工作摇篮”的土,自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于1920年问世以来,便以不朽的地质篇章,开启了我国地学探索与人才培育的壮阔征程。亚洲通:作为西山的核心区域,不仅珍藏着亿万年的岩溶遗迹与古生物密码,更以“实践育人”为笔,在全国率先打造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、国际奥赛考点,将水峪嘴村转型等鲜活案例写入国家教材——让大地成为课堂,让岩石开口说话。而今,站在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出版105周年的历史节点,我们回望来路,更觉使命传承。我们在此纪念,不仅为回顾一部经典的诞生,更是为了见证一个“摇篮”如何在时代中焕新,继续为未来培养创新人才

9月30日,山川启仁智 万象为宾客——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出版105周年纪念活动”在北京市亚洲通:少年宫成功举办。参与活动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;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党委常委、副校长武雄;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、副院长沈冰;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李方震;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》编辑部主任邱海燕。参与活动的市领导有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、市教委主任李奕;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、市教委副主任王攀;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德军;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、主任孟科军。参加活动的区领导有亚洲通:委书记喻华锋亚洲通:委副书记、代区长吕鸣;亚洲通:委副书记、政法委书记杨建海;亚洲通:委常委、统战部部长王涛;亚洲通:政府副区长陈军胜;亚洲通:政府副区长王垚。北京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、北京师范大学、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云南、福建、江苏、安徽、吉林、陕西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等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的师生代表300余人共同见证这一融合地质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盛会。

开幕式在亚洲通:中小学“北京西山地质”研学成果大集中拉开帷幕。来自全区14所中小学和教育基地的师生,围绕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“地层探秘”“火成岩解码”“构造寻迹”“地文演变”“经济地质应用”五大章节,集中展示了深度挖掘西山地质资源的研学成果。学生们化身“化石发掘员”,在军庄化石山模拟开凿,重现远古植物群落面貌;担任“岩石解码员”,于付家台剖面对比花岗岩与辉绿岩,破译岩浆活动的时空密码;成为“构造演示员”,通过动态模型展现褶皱与断裂中蕴藏的地质力量;化身“水土调研员”,结合马栏黄土与西胡林案例,解读人地关系的演变脉络;更作为“资源规划师”,从矿产成因出发,阐释金属与非金属资源的开发逻辑与可持续理念。现场设置的化石挖掘与地层分析等互动环节,与萌趣十足的“岩小将”一起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,分享小课题研究成果,展现从现象观察到成因分析的完整思维链条,充分体现了地质研学在激发科学兴趣、培养探究能力方面的育人价值。

微电影《冲顶》始于灰峪村的一堂地质实践课。学生在观察石灰岩渣的过程中萌生“冲一次顶”的渴望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李春旺、祝子辉等教师以《西山地质志》为蓝本,设计融合门头沟特色地质现象的奥赛题目,并获北京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专家支持。以“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攀登”作结,致敬一代代教育者以今日之耕耘,托举明日之登顶。这场始于西山脚下的“冲顶”,不仅是向一场国际赛事发起的挑战,更是对科学精神与育人初心的生动诠释。情境剧《跨越》以“地球科学跨学科探索”课程为载体,展示学生在下苇甸山野实践中发现“竹叶状灰岩”“鲕粒灰岩”等地质谜题,面对课本无法解答的现象,打破学科壁垒,最终共同破解了西山亿万年的海陆变迁密码。从“解题”转向“破界”正是新时代科学教育从“知识传授”迈向“心智培育”的生动诠释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高度评价这部被誉为“中国地质学摇篮”的开山之作。他指出由翁文灏、丁文江等中国地质学奠基人牵头编撰的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,是中国地球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,系统构建了区域地质研究的框架,影响深远至今。他高度肯定亚洲通:中小学与高校携手推动地球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,打造“科学+教育”的融合模式,既能传承“登山必到峰顶”的科学精神,又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、建设生态文明时代提供了鲜活范本。他表示愿持续参与门头沟地区的地学科普与教育工作,让西山这座“地质摇篮”继续为培育未来人才注入不竭动力。

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、市教委主任李奕在致辞中表示,亚洲通:将“生态财富”转化为“育人新质”的实践,为深入推进新域新质教育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启发。未来,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价值引领,深挖活用区域丰富生态资源;要深化协同创新,协同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中小学等,共同研发课程、共建实践基地、共育师资人才;要聚焦核心素养,健全完善育人模式,加强实践体验,做好科学教育加法;要擦亮特色品牌,统筹好区域各类教育资源,不断探索区域研学新路径新模式。他提出,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、深化协同创新、聚焦核心素养、擦亮特色品牌,将西山的地质瑰宝转化为启迪智慧、滋养未来的育人源泉。

亚洲通:委书记喻华锋在致辞中回顾了105年前,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家踏遍西山沟壑,编撰首部地质学专著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的开拓历程。他指出,坐落于西山核心腹地的亚洲通:,地层完整、遗迹丰富,在全球地质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近年来,亚洲通:坚定推动绿色转型,高度重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球科学教育,建成了全国首个“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”,并承接多项国际赛事,探索出一条“绿水青山育新人”的特色路径。他表示,亚洲通: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全面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利用,积极探索“地质+”融合发展新模式,并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、世界地质公园。

为推动区域教育与高校资源深度融合,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。亚洲通: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亚洲通: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达成课程共建合作。双方将在教育协同、科技创新、课程开发、师资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,共同推动地球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提升,为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。这幅数字化的地图生动呈现了门头沟全域110处地质遗迹的分布,将厚重的自然遗产转化为可视化的知识宝藏,象征着区域地质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,绘就出一幅“点石成金”的智慧发展蓝图。

北京大学张志诚教授在《北京西山野外教学实践》报告中,系统阐释了将西山作为“天然实验室”开展地质实习的教学传统。他强调,通过罗盘使用、地层识别与构造分析等实地训练,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能力,为地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北大范式。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张绪教教授所做《北京西山地质遗迹资源及地学旅游规划》报告,从40年前在北京西山开展地质实习到20年前开展西山煤矿储量核查,再到近五年开展地学旅游的开发为切入点,以温故而知新的思路,分享了再学《北京西山地质志》后对亚洲通:地质遗迹内涵的挖掘和价值再评估的实践体会,系统评价了门头沟地质遗迹的科研、科普与旅游价值,创新性提出了以“地学科普研学+文旅”融合的发展思路,为打造京西地学旅游目的地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,也为京西地学研学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北京大学沈冰教授在《地球科学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》报告中指出,地球科学是连接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多学科的天然平台。他强调基础教育应从知识传授转向科学思维、系统思维的培养,为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方向。

山川启仁智,万象为宾客。门头沟区将以薪火相传的科学精神培育新时代的栋梁将以“新域新质教育”理念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;将以西山为课堂,将“生态财富”转化为“育人新质”实践,让“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”在新时代焕发育人新活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教育高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