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五朝帝都的薪火相传,到工业文明的轰鸣崛起,再到新时代的转型蝶变,煤炭产业始终是镌刻在北京发展史上的深刻印记。
6月27日,“辛房杏坛·古韵新声”2025年东辛房街道文化大讲堂第四期开讲,《北京煤炭志》主编潘惠楼以“东辛房是门头沟城市发展的源头”为核心,将京西煤业千年历史化作流动的叙事,在考古实证与生活记忆的交织中,为居民勾勒出北京“黑色脊梁”的完整图谱。
一、古代采煤业
奠定帝都根基的“黑色黄金”
在北京成为五朝帝都的宏伟进程中,煤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早在古代,煤炭就凭借稳定的燃烧性能,成为统治者定都时考量的关键资源。它不仅是京城千家万户取暖、烹饪的主要燃料,更以可观的税收充实国库,成为王朝重要的财政支柱。
在生产关系层面,古代北京采煤业催生出雇佣劳动模式,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在北京悄然生长。窑主与矿工之间的协作关系,打破了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模式,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二、近代采煤业
驱动城市转型的“工业引擎”
步入近代,北京采煤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。京西矿区机器的轰鸣声,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到来。煤炭开采业的兴盛,带动了运输、机械等相关产业发展,使京西地区迅速崛起为重要工业区。
随着煤矿规模不断扩大,大批工人涌入矿区,北京最早的工人阶级队伍由此诞生。他们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发展,更在历史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同时,煤炭产业的繁荣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能源和资金支持,加速了北京从传统城市向现代都市的转型。
三、新中国成立后
支撑首都建设的“坚实脊梁”
新中国成立后,北京煤业迎来发展黄金期。矿工们怀着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,日夜奋战在采煤一线。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北京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,有力推动了工业、交通等领域发展,保障了社会稳定。
在京西矿区,一座座煤矿拔地而起,形成社会主义新型矿区。煤炭产业不仅成为当地经济支柱,更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。然而,高强度开采也给矿区带来资源枯竭、生态破坏等问题,为后续转型埋下伏笔。
四、煤业人的奉献
用热血铸就时代丰碑
北京煤业的辉煌成就,离不开无数煤业人的无私奉献。矿工们在昏暗潮湿的井下,从事着繁重危险的劳动,许多人将青春乃至生命献给了采煤事业,甚至一家几代人坚守在矿区。
在这支队伍中,涌现出众多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,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。矿区所在地的居民,为支持国家煤炭事业,主动搬迁村庄、让出土地,默默承担着生态修复和民生保障的巨大成本。即便在煤矿关闭后,他们仍在经济转型的困境中顽强探索,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五、转型新篇
激活煤业文化遗产的“时代价值”
随着煤炭产业退出北京历史舞台,如何挖掘煤业文化遗产价值、实现矿区转型发展,成为新的课题。矿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,为发展农林牧副产业、文旅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。曾经用于煤炭生产的资金和资产,如今成为转型建设的重要基础。
此次文化大讲堂通过系统梳理京西煤业的历史脉络,将深藏于地下的“黑色记忆”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明叙事,让居民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,重新认识脚下土地的文化厚度。东辛房街道文化大讲堂后续将继续围绕“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”“京西古道的文化价值”“生态文明与山区经济发展”等多元主题,以学术解读结合在地记忆的方式,持续挖掘地域文化内涵。
诚邀广大居民持续关注最新活动资讯,共同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文明碎片,让地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