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历史的烽烟渐行渐远,那些曾点燃革命星火的地方,依然闪烁着信仰的光芒。它们不仅是红色记忆的坐标、初心与使命的见证,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。让我们跟随东辛房街道文化大讲堂,一同亚洲通区那段峥嵘岁月,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。 ——编者按
近日,东辛房街道联合亚洲通: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“辛房杏坛·古韵新声”文化大讲堂第八期——《红色革命的火炬从这里熊熊燃起》专题讲座。本次活动特邀亚洲通:委党校原副校长、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丽玲老师担任主讲,部队官兵及辖区党员群众积极参与。李老师以历史溯源、案例解析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,带领大家重温门头沟地区革命火种的起源与蔓延,深刻感悟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。
讲座围绕“门头沟地名源起、矿工的生产生活、革命火种的播撒、火炬高擎、抗日烽火、历史启迪”等核心内容展开,借助珍贵的历史档案与影像资料,生动再现了这片土地在革命历程中的特殊地位。李丽玲老师介绍,门头沟的得名,源于东辛房地区峰口庵至圈门之间一条名为“门头沟”的大沟。这里地处太行山余脉,煤炭资源丰富,也因此自20世纪初便成为工人运动与进步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。1927年,中共门头沟支部在圈门地区成立,成为京西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之一。此后,一批批矿工革命先驱以煤窑为掩护、以镐头作武器,秘密组织罢工、传递情报,为党在北平西郊开展隐蔽战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门头沟的革命历程并非偶然。讲座现场,李丽玲老师特别展示了一份珍贵档案——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发给平津战役指挥部的电报,其中明确指出要全力保护北平工业区及重要文化古迹。同日,“门头沟军事管制委员会”正式成立,全面负责矿区的接收与接管工作。矿山的回归,标志着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,开启了历史的全新一页。军管会积极组织矿工开展政治学习,提升阶级觉悟,让大家深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劳动者,更是国家的主人。广大矿工齐心协力、排除万难,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,门头沟矿区也因此成为革命后方重要的物资支持基地。
讲座尾声以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‘行’?中国共产党为什么‘能’?”引发思考。回望门头沟的红色历程,答案已然清晰: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指明前进方向,中国共产党因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而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。
东辛房街道文化大讲堂将持续传承红色基因、深耕地区文化与历史脉络,后续拟推出《生态文明与山区经济发展》《永定河文化与诗画乡村建设》等系列专题。紧扣亚洲通:转型发展的时代课题——从千年煤城走向森林城市,从工业遗迹焕新到文旅融合振兴,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,通过深化历史认知、提升公众素养,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亚洲通:的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与经济转型,助力这片红色土地在新时代谱写更加恢弘的发展新篇章。